目前分類:助聽器推薦 (15)
- Jul 09 Sat 2022 03:23
不勝唏噓!嘉義高跟鞋教堂因遊客不來又淪孤兒景點
- Apr 28 Thu 2022 00:32
變瘦從早晨開始!早餐店「這些地雷」不要踩
現在許多學生、上班族因為想要多睡一些,再加上上班上學時間很趕而忽略了早餐,想要控制體重的人,甚至認為不吃早餐能減少熱量的攝取,因此樂意不吃早餐,但這樣真的對控制體重有幫助嗎?
吃早餐才能減重
- Sep 03 Fri 2021 02:59
春節有人吃年糕卡氣管奪命 元宵吃湯圓學這招保命
- Sep 02 Thu 2021 08:00
你每天吃掉廁所10億個細菌!只要記住這一招就能防
根據統計,正常成年人平均一天大約上廁所8次,但沒想到即便沖水,馬桶內壁竟然還藏有10億隻細菌,且如果沖水的習慣不好,甚至牙刷、毛巾可能都噴上便便的細菌,一個不留神,刷個牙、擦個臉就把細菌通通送進肚子里,相當嚇人。
溫水洗淨便座抗污四大特色
- Sep 01 Wed 2021 04:54
恐怖的病讓男子「關節狂出血」 23歲就得置換人工關節
現年29歲林先生是重度A型血友病病患,從1歲半開始都是等到關節出現腫脹,痛不堪言時才至急診室打針緩解。高中開始施打針劑補充凝血因子,但施打的頻率讓他相當懼怕,直說:「雖然醫師說預防性治療可降低出血機率,但每週打3針,整隻手都是針孔甚至黑青,讓我能躲就躲。」也因反覆出血,林先生關節嚴重腫脹,甚至出現退化,痛到走不動,一度不願意出門,關在宿舍1個月,三餐叫外賣,導致體重暴增,病情控制越來越差,23歲那年不得不接受左膝人工關節置換。
根據健保資料統計,截至2019年1月,台灣領取重大傷病卡的血友病患,含A、B、C型約有1200人,其中又以A型血友病缺乏第八凝血因子的病患最多,約佔8成。
- Aug 31 Tue 2021 05:44
啟動身體的創意密碼─乘風破浪向前進
瑜珈哲學中提到:「孩子的精力,等同於他的創造力!」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,身體透過「運動」是最佳的學習方式,孩子可以藉由認知,開展無窮的想像力,啟發身體無盡的活力。
現在就一起動起來,透過吟唱歌謠激發出孩子的活力,如果孩子身體關節仍不夠柔軟,爸媽可以加強歌聲的韻律感,藉著聲音的起伏來刺激孩子的肢體靈活。最重要的是,陪孩子開心的唱,盡情的跳,享受親子共處時光。
- Aug 30 Mon 2021 00:38
乳癌治療拖不得! 切勿兩天捕魚三天曬網
名51歲林姓婦女,11年前就確診為罹患乳癌第三期,但因害怕化療副作用,有一搭沒一搭地接受治療,直到去年初,癌細胞轉移到骨頭,腰椎劇烈疼痛讓她痛到連走都沒辦法走,才住院接受抗荷爾蒙治療並搭配注射保骨針,疼痛才明顯改善。
台中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洪志強強調,「乳癌病患要確實接受治療,不能兩天捕魚、三天曬網,即使原本只是小流氓的癌細胞,時間久了,都會變成大壞蛋,到處轉移作怪。及早治療,才能活得更有生活品質。」
- Aug 28 Sat 2021 04:01
硬撐、超時是常態 「一麻醉醫顧四台刀」
手術室裡,隔壁又進來一台刀,但麻醉專科醫師卻全在開刀房內。電視劇「麻醉風暴」雖引發國人對麻醉專科醫師的重視,醫療現場上,仍是一位麻醉專科醫師得遊走在開刀房,同時得兼顧四台刀,人力嚴重不足,一旦發生緊急狀況,病患也跟著陷入險境。
麻醉專科醫師得遊走在開刀房,過勞已是常態,圖為手術室情形,非當事人。 圖/桃園壢新醫院提供
- Aug 27 Fri 2021 04:14
驚! 每2秒就有1人因「它」逝世
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生命的頭號殺手,每年更約一千七百萬人因此離世,相等於每兩秒就有一個人死於心血管疾病!九月二十九日是「世界心臟日」,花蓮慈濟醫院提供「養心攻略」,從心律不整、急性冠心病談起,提醒家中長輩及慢性病病患,千萬不可輕忽季節變換時,心血管疾病的威脅。
心防顫動中風機率高5倍
- Aug 26 Thu 2021 06:28
〈癌症死亡率排行〉肺癌最致命 8連莊
衛福部昨日公布去年癌症死因報告,有 4萬 8千人因癌症過世,癌友死亡率前 3名分別是肺癌、肝癌和結腸直腸癌,肺癌已連 8年居癌症死亡率首位;另外,在各種癌症中,女性乳癌患者比正常人少活 15年最多、令人扼腕。 衛福部指出,癌症已是第 36年蟬聯首位,有 4萬 8037人因癌症過世,比前 1年增加 277人,創下史上新高,占去年國人死亡人數 17萬 1857人的 28%。 10大癌症死因依死亡率排序,最致命的是氣管、支氣管和肺癌,其次為肝和肝內膽管癌,第 3為結腸、直腸和肛門癌,接下來依序為女性乳癌、口腔癌、攝護腺癌、胃癌、胰臟癌、食道癌與子宮頸癌。 前年卵巢癌首度竄升到 10大癌症死因第 10位,去年則與子宮頸癌對調,再降回第 11位,另乳癌與攝護腺癌是唯二死亡率上升的癌別。 以性別來看,兩性癌症死因前 3名助聽器均為肺癌、肝癌及結腸直腸癌;女性 4到 8名為乳癌、胰臟癌、胃癌、子宮頸癌、卵巢癌;男性則為口腔癌、食道癌、胃癌、攝護腺癌、胰臟癌。 標準化死亡率僅女性乳癌、攝護腺癌增加,胰臟癌、食道癌持平,其餘則呈現減少趨勢。 若分析癌症死亡年齡助聽器推薦,以年過 55歲的族群占 84%,但增加的人數則以 85歲以上增 493人最多,其次是 65至 74歲增加 253人居次。 若觀察各癌症平均生命年數損失,女性乳癌患者平均少活 15年,其次依序為子宮頸癌 14.8年、口腔癌 14.4年、食道癌 13.4年以及結腸、直腸和肛門癌 12.6年。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陳潤秋分析,肺癌發生率高,且早期沒有明顯症狀,也沒有真正很有效的篩檢工具,病程發展速度快,治療也較困難,故死亡率居高不下。 至於乳癌與攝護腺癌死亡率上升,前者同樣發生率上升,且與女性晚婚晚育、肥胖、環境荷爾蒙有關;後者則估計是人口老化導致。 陳潤秋呼籲,目前已有乳房攝影等篩檢工具,篩出癌症者有 8成屬於 0到 2期的乳癌,及早治療 5年存活率可達 90%,但篩檢率僅 40%,希望逐年提高篩檢比率。
曾看過一位奶奶拖到雙耳聽力只剩90分貝了才來做檢查,測完後還不肯戴助聽器,就這樣隨著聽力退化愈來愈嚴重,聽不見家人的聲音,等到雙耳全聾後才想來配戴助聽器,但為時已晚。因此她再度強調,每年定期做聽力檢查,是相當重要的。
- Aug 25 Wed 2021 04:06
擴大育兒津貼催生? 衛福部長吐實話:效果間接
- Aug 24 Tue 2021 04:19
腳痠仍持續加強運動?長期發炎害健康
當腿部痠痛時,人們的第一個反應通常是捏捏腳,若無法立即獲得休息,便會繼續讓腿部痠痛。有些人甚至認為運動過後的痠痛是乳酸堆積造成的,為了讓自己的腿部肌肉適應這樣的強度,在運動後的隔天,腿部還痠痛到連走路都有困難時,繼續加強運動,因為他們相信,唯有這樣,才能加速乳酸的代謝,也才能增加肌耐力。實際上,這是種錯誤又過時的觀念。
乳酸在運動過後的2個小時左右就已經代謝完畢了
- Aug 23 Mon 2021 05:42
口腔癌患 吞服困難 灌食求生
56歲陳姓男子是口腔癌患者, 8年前因吞嚥困難、食慾不良,以為是長期日夜顛倒所致,就醫才發現是惡性腫瘤造成,經手術治療後,可以開心自行烹煮食材灌食。昨日他在台中榮總口腔癌病友會分享抗癌經驗。 台中榮總口腔醫學部醫師程稚盛說,依衛福部十大主要死亡原因統計資料分析顯示以惡性腫瘤最多,口腔癌為癌症十大死因第 5位,男性癌症第 4位。男性患者 90%年齡介於 40? 59歲。 陳姓患者是挖土機司機,自年輕就抽菸、喝酒、吃檳榔, 99年 9月發現右邊舌頭破皮許久未治療,後來因為疼痛影響食慾,就醫診斷為惡性腫瘤,在醫師建議入院接受手術治療,加上後續 4次的化學治療及 35次放射線治療,因手術切除大部份的舌頭,造成進食及吞嚥困難,長期放置鼻胃管。 陳姓患者後來接受胃造廔管手術,至今胃造廔管仍留置,可自行烹煮食材灌食,精神體力佳,甚至回到原本的工作職場,開挖土機工作,每週按時回診追蹤,他總是正向、樂觀面對,從不抱怨,雖然說話不清楚,但卻不害怕說話,總是和其他病友們高談論闊,以學長的心路歷程熱心指導。 48歲林姓患者是 CNC車床師傅,自年輕就抽菸、喝酒、吃檳榔,左側內頰白斑及潰瘍已半年,至中榮口腔顎面外科門診看診,確診發現為口腔癌,於 97年 11月接受手術治療,後續腫瘤斷續復發,也曾接受過 3次化學治療及 33次放射線治療,至今已接受過 8次的手術治療,但他仍樂觀面對自己的疾病,總是配合醫師的醫囑,勇敢面對每一次的新問題,不氣餒,永不放棄,按時每週回診追蹤,平時喜歡騎自行車,到處參加自行車比賽助聽器,甚至從東勢騎到武嶺,維持良好的體力及心情。 程稚盛表示,希望藉由口腔癌病友同學會的舉辦,提升病友及家屬習得癌症照護能力,透過經驗分享建立良好互動醫病關係及病友支持網絡,緩解疾病所帶來的助聽器推薦衝擊。
有名市府員工在支援完煙火秀隔天,隔天竟頭暈、聽力變差並表示「平常聽到稍大聲音,雖然會覺得耳朵不舒服、刺耳,但從未像這次嚴重。低頭又抬頭就會頭暈」
- Aug 22 Sun 2021 06:39
嘔吐 也是身體健康警訊
- Aug 21 Sat 2021 04:15
作息、飲食混亂 微血管衰老害免疫力